查看原文
其他

梵高,从爱丁堡到广州|一对母子为印象派着迷上瘾的故事

杨二妈 游乐学团
2024-08-04

书接上回,再说爱丁堡,留了最重要的部分——爱丁堡国家美术馆,来一段单独的讲述。


美术馆,座落在人造高地上一个十字路口,前面是市内最热闹的王子街。围合的石头梁柱气势汹汹,顶部大量雕塑都已经陈旧,却显得肃穆庄严。国家美术馆由两栋罗马式建筑组成,上图这一栋,美术馆标为“Gallery"(画廊), 是当代作品展,馆内不能拍照,作品标价在售,是本地艺术家一个平台,馆内陈设简约明快。


我和孩子看画展,喜欢看有趣的画面,通常从画面故事性来谈论作品,估计是外行看热闹的一个类别。


后面一栋是"Academy"(学院),有代表性的经典名作,是从文艺复兴时期到十九世纪的绘画和雕塑精品,重量级的藏品是梵高的三幅真迹。


我第一次体会古典派的气势,最主要原因是:作品面积很大,那些称为巨幅的作品就是这样的 。(这馆内可以随便拍照)


大红的内墙,金色画框,油画颜色深冷,宗教主题和历史主题的内容都严肃,画面故事感超强,一下子吸引了孩子。


孩子不断问,关于画面故事背景的内容:被砍头的是谁?天使是真的还是假的?这战役最后谁得胜?


作为不懂绘画的妈妈,我自己总结带孩子逛画展要诀:

1

“谢谢你陪妈妈来看画展。”这是我常说的话。我自己很清楚:想去看展的人就是我自己,孩子不会特别期待。但是,孩子愿意和我一起看。所以,我不断学习和研究:我去看什么?有什么看点?把有趣的带给孩子。如果作为家长,不知道行走目的,孩子自然无法感知。指望几岁大的孩子自己摸索看懂什么收获什么,无疑是痴心枉想了。

2

遵守纪律。入馆前,带孩子认真阅读馆内的文字规则,一条一条来读,同时可以请孩子约束自己遵守。“妈妈看见喜欢的画会特别激动,请你牵紧我的手,不让我跳起来或者叫起来哈。”“无论如何喜欢,都不能拍照,知道吗?我怕自己忘记了。”当孩子不遵守规则,请马上暂停或带离。

小时候我们常去广州美院看展览,我通常让孩子在校园内疯狂玩够了,才入场。入场后如有不当行为,孩子会被带到门外消解完,再次入场。到后来,孩子看画展比我还积极,因为他找到自己的乐趣。

3

让孩子充满乐趣的办法之一:讲故事,讲画面的故事,讲画面背景故事,讲关于作者的故事。

4看完展览后,找到合适的拓展活动开展——尝试自己创作、相关阅读、展览相关目的地行走、看一场相关题材的电影。为下一次看展,做有力的支持。


这里的环境,渲染出沉稳和宁静的力量,游客很多,竟然没有话语声。(我自己觉得跟设计也有关系,分区和地毯或许有一定作用)一楼很大,有13个分区,有不同画风划分区域,有不同主题划分区域,都是古典派风格。


二楼小房间,精品来了,发现没?上图照片的中间,是谁的作品?这里全是印象派!


对的,莫奈哦,著名的“干草堆”其中一张。


配合以下内容,送上:文森特

这熟悉的音乐,大家知道是梵高和他的星空吗?


馆内梵高的两幅作品


我猜想,很多游客都是冲着梵高来的,他是家喻户晓的画家,不管你是否懂艺术,都必定知道梵高,知道星空,知道向日葵,知道他是一个“割下自己耳朵的疯子”。

这个展厅一共有三幅梵高作品,以上是两幅,第三幅没有照片。


同一展厅里,大师云集,看看下面两幅作品,能猜到是谁的吗?

同样在画树木,梵高和印象派其他大师对比着看,看到什么不一样的?

同是印象派,怎表达差别这么大呢?

高更,梵高的好朋友,这幅1888年《亚克伯与天使缠斗》,从创作时间看,就是高更和梵高同居在黄房子里的作品,也是我最喜欢一张作品。



德加,五个跳舞的女子


对经典的敬仰,就是盲目的,也莫名的,孩子和我在这小小的展厅里,待了足足90分钟。(回想当天,真不知道在看什么,回来后在照片中才慢慢得到更深刻的回味。)


但是,那天开始,我和孩子都情迷梵高。


回国后,我开始大量阅读有关绘画和梵高的书,一本读完接着一本,一个月里,竟然看完一堆书,热爱真是最好的老师。


推荐阅读:


顾爷

小顾聊绘画

作者非科班出生却热爱艺术,用幽默通俗的言语来讲述欧洲绘画史上最牛的画家和作品,网络文化和快餐文化的表达对我来说,是深入浅出的入门之选,五星推荐。


中野京子

名画之谜

日本艺术作家的两本书,用“写历史”的段子来写艺术鉴赏,特别适合外行人,作品的表达和历史价值、历史背景都读懂了,比顾爷说得更深入。如果我准备去欧洲漫游,必定再好好读此书,否则美术馆真是不知所云。


丰子恺

梵高生活

丰子恺编著,大师笔下的大师,很惬意的阅读体验。此书配图很多,文笔简练,按照梵高创作五个阶段分节,内容不繁多,很适合亲子阅读,也适合孩子独立阅读。五星推荐。


丰子恺

丰子恺谈名画

这是丰老一个系列的旧书,谈建筑,谈音乐,谈名画,一套读完,获益甚多。这本书,和前述“小顾”的两本有一些重复内容,但是丰老的解读比较严谨,绘画学术的科普,有之前的铺垫,此书越读越有味道。


梵高

亲爱的提奥

梵高的书信体自传,是梵高写给弟弟的书信集。这书是没有配图的,必须配合梵高作品集来阅读,否则很多无法解读。画家自传,让我用作者视觉解读绘画作品,越读越喜欢梵高,越读越佩服他,同时越读越心酸。


欧文斯通

渴望生活

欧文斯通写的梵高转,别人写梵高,和梵高自己写自己,差异还真是很大。关于梵高的爱情和生活,此书很多故事情节,或许更接近真实。


肯维尔基

我们有一样的独孤

荷兰一个记者写的梵高秘闻,是我最不喜欢的一本,读到后面只是草草收场。作者把寻获的过程写得很崎岖,但可读内容不多。


欧文斯通

痛苦和狂喜

写梵高传的同一作者另一力作,米开朗基罗传,所讲述的童年很适合给孩子讲故事,如何奋斗,如何坚持。


这批书,当然不仅仅在谈梵高,却因为想多了解这位大师,它打开我们欣赏绘画的世界的大门。


好运气,都是给有准备的人安排的。我越来越相信这句话。



梵高的画展,来广州了。


这次展览,是韩国的影像融合技术,整个大剧院实验剧场是由数码视频和音响相结合的全新多媒体展览形式展现,对孩子来说是大视野、新视觉,特别有趣、有吸引力的观展体验。


坦白讲,在爱丁堡国家美术馆看梵高作品时,我一点都看不懂,完全不知道价值所在、看点所在。



有了大量阅读后,我和孩子都非常兴奋和期待广州的这场展览,带着很多想象去逛展,有了一场焕然一新的体验。


第一次和孩子入场,遇到一个很棒很棒的讲解人员,一个“梵高的粉丝”,他滔滔不绝,如数家珍,学术加花边新闻,听觉和视觉纵横交错,跟着他的讲解队伍,我们走了一圈。


接着,我带着孩子,一边看一边聊,又慢慢溜一圈!


为什么梵高喜欢黄和蓝?为什么喜欢数字“12”?梵高就是乱画,是吗?等等等,过程中坐坐走走,孩子一直问。于是我就一直讲,讲述有关梵高的故事,这是我们逛展览的方式。

梵高的成长和十年绘画生活,

梵高和家庭、社会的冲突,和朋友间冲突,

梵高的作品在美术界影响和地位,

梵高死后,他作品如何流向世界,这些都是一个又一个故事。

同时,印象派其他大师——莫奈、雷诺阿、德加、透纳、塞尚、高更,他们的成长,作品、奋斗史,和梵高的交集,也是一个又一个故事。

那天,在故事中开始,也在故事中结束。


几天后,孩子突然问:印象派是什么的印象呢?


遇到提问,我都会好好把握。

从天空大师布丹讲到莫奈,从莫奈又讲到梵高(以我的水平,是一边查书一边讲)。而核心是,“走出去”到户外画画,直接影响着“印象派”的后来的发展。

干草堆系列,是莫奈在不同季节、不同时间里面对同一堆干草反复去画,他为了尝试不同的色调,除了色彩分割,他还发明连画。我们尝试把一个系列作品全部调成黑白色,来领会大师的画技,印象派不是随便乱画。莫奈绝对是一个勤奋的画家!

梵高的向日葵,黄背景下的黄色向日葵,据他说:“用色随意,为了更有力表达自己的内心。”梵高的画,感性主观的用色和描绘,甚至脱离真实感,却能打动每个看画的人。在一个黄色房子里,一个主题,不同摆法,不同尝试,一共画了十二张,不同之间又有什么共同的地方呢?


如何看如何评如何这样那样,都是理论的。我们来点实践。于是,摆出家里最好的兰花,配上孩子最爱的动物,我们一起开始尝试自己的创作。



因为家里没有画油画的任何材料,我们找来废弃的木板,用浓缩广告画颜料,随便的几支笔,席地而坐就开始了。



那天最好的作品,孩子的创作:



结束后,收拾画具,孩子独立享受洗笔(玩水),在洗手盘里发现的泼墨效果,孩子自己惊叫:快来看看,好神奇的眼睛。

我说:生活都是艺术!




那天,我们都有自己的作品,是我们反复的尝试、反复努力的成果,不管好看不好看,而最美好的是:我们一起享受绘画的时光。


那天,在谈论绘画开始,在体验绘画后结束。


结束语:

像我一样,完全不懂艺术、不懂绘画的妈妈,也没有关系,只要不拒绝去了解、不拒绝学习,总可以在生活里参与多一点、理解多一点——有关艺术的世界多姿多彩。

我没有期待过孩子将来和艺术有什么关联,也没有所谓的方式计划点燃孩子艺术之光,只是希望他生活里多一点觉察快乐的体验,慢慢去感受艺术带来的力量。


愿大家,和孩子一起享受艺术之美!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游乐学团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